接触角测量仪器的操作流程涉及精密的光学系统调控与液固界面动态捕捉,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步骤以确保测量精度。在仪器准备阶段,操作人员需先完成设备初始化,包括接通电源并启动专用分析软件,通过光源旋钮调节照明强度至视野清晰无眩光。随后将微量注射器或液滴分配器垂直固定于载物台上方,调整针头与样品台的垂直距离至2-3mm,此过程中需使用水平仪校准载物台,确保液滴形成时不受倾斜干扰。对于需排除气泡的测试,需将针筒垂直装入微米头并保持针头朝上,缓慢抽取测试液体至液面超过针头1cm后,挤压活塞排出残留空气,随后将微米头旋至14-15格刻度位置完成预充。
样品制备环节需依据材料特性选择处理方式。块状固体样品应切割为2cm×2cm平整表面,使用无尘布蘸取异丙醇清洁后自然干燥;薄膜材料需裁剪成5cm×5cm规格,通过双面胶带固定于载玻片中央;粉末样品则需采用专用压片机,在10MPa压力下保持30秒制成直径13mm的致密圆片。针对易吸湿样品,需在湿度<40%的干燥箱中完成测试。样品放置时需使用三点定位法调整位置,确保液滴落点位于视场中心且与样品边缘保持5mm以上安全距离,此间距可避免边缘效应导致的接触角偏差。
液滴形成阶段需精确控制体积参数。通过软件界面选择“停滴法"模式,设置液滴体积为0.6-1.0μL,此区间可兼顾测量精度与液滴稳定性。操作人员需顺时针旋转微米头推进活塞,当液滴体积达到设定值时暂停,此时液滴应呈现规则球冠状,液-气界面清晰无卫星滴。缓慢抬升载物台使液滴与样品表面接触,接触瞬间需保持0.5mm/s的抬升速度,接触后立即下降载物台至液滴完-全脱离针头,此过程需在8秒内完成以防止液滴蒸发。
图像采集阶段要求在液滴接触样品后10秒内完成冻结操作。通过焦距调节旋钮使液滴轮廓清晰呈现,此时液滴边缘应无锯齿状畸变,背景光斑均匀度偏差<5%。接触角计算提供全自动椭圆拟合与手动切线两种模式:全自动模式下,软件自动识别三相接触点并生成拟合曲线,适合表面均匀性>95%的样品;手动模式则需操作人员使用十字光标依次标记液滴左端、右端及顶点坐标,系统自动计算切线夹角,该模式适用于表面粗糙度Ra>0.8μm的异质材料。对于动态接触角测试,需启用自动倾斜台功能,以0.5°/s速率旋转载物台,同步记录前进角与后退角变化曲线,滚动角判定标准为液滴开始滑动时的临界角度。
测试完成后需执行标准化清理程序。使用注射器吸取去离子水反复冲洗针头内壁,直至残留液体pH值稳定在6.8-7.2区间。对于测试过有机试剂的仪器,需采用异丙醇超声清洗5分钟,随后用氮气吹扫针头内部。设备关机前需运行自检程序,确认光源强度衰减率<0.5%/月,载物台水平度偏差<0.02°,CCD像素坏点率<0.001%。所有测试数据需以原始图像与计算参数双格式保存,其中接触角测量误差应控制在±0.5°以内,重复性偏差≤0.3°,数据溯源需涵盖环境温湿度记录(23±2℃,50±5%RH)及样品批次信息。
联系我们
山东天研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新城街道玉清社区光电产业加速器 (一期)1号楼4楼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扫一扫 更多精彩
微信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